承接全国范围的手工刻字、石头刻字、摩崖石刻、景区刻字、景石刻字、书法刻字等刻字相关工程,咨询电线
一、中国石刻渊源石刻为刻字艺术中的一大宗,历史悠久,岩石材料品类繁多,产储量丰富,运用极广,加工镌刻方便。岩石有较高的强度,石刻保存时间较长,石材可称得上价廉物美之材。
石刻艺术伴随中国文化、文字变革而发展,它与考古、书法、绘画、雕塑密切相关。中国文字最早是刻划的象形符号,原始人类的石刻划符与刻画是未分的。石刻艺术中,石刻文字与石刻物象是两大类,其间有必然的联系,历代的雕塑石像中,常常刻以文字纪实。因此,本文在研究中国石刻书法艺术时,将大量涉及石雕艺术,这是非常必要的,书与画同源,刻字与雕像也息息相关。
沉积岩是地表条件下,由母岩风化产物,经搬运、沉积、压实、胶结、固化而成的岩石。一般成层状,具有层理构造。如泥板岩,砂岩、碳酸盐岩等。根据沉积的原始物质来源可分为三类:一、主要由母岩风化物组成的岩石。如碎屑岩类的砾岩、砂岩、粉砂岩、冰碛岩、风成岩。这类岩石是从来源区破碎的较老岩石的碎屑经水、大气或冰的搬运沉积形成;化学岩类是在溶液中沉淀形成的,如碳酸盐岩、硫酸盐岩、卤化物岩、硅岩。二、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的沉积岩,如火山碎屑岩。三、主要由生物遗体组成的沉积岩。如可燃性生物岩、非可燃性生物岩。在沉积岩类中选择石材。一般选用结构紧密,颗粒较细,质地坚润,岩石化学成份稳定,少含或不含动植物化石的石材,颗粒粗的砂石、砾石和松散的页岩不能选用为刻字材料。
变质岩是地壳中原来的岩石,受构造运动、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热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,其矿物成份和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。如大理石、汉白玉、片麻岩、英安岩、叶蜡石等。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,多数结构致密,坚韧细腻,硬度适中,有一定的韧性和碎性,宜于镌刻,是碑刻中的优质石材。
石材质量的优劣,直接影响刻字作品的艺术效果和寿命。历代刻石,对选材十分重视。根据古人慎重选石的态度,运用现代先进技术,可以更科学地选择优质石材。从作品的艺术效果和刻技因素的要求,选石主要应该满足四个条件:首先是刻字作品艺术效果的需要,为了达到作品的审美构想,必须寻找符合创作要求的石材,各类岩石特性不同,质地美感各异,形成岩石特性的主要因素,有矿物成分、内部结构、形态、性质、成因、产状等,可以通过化学分析和物理分析,了解岩石特性,再经过工艺加工,比较各类岩石的自然质地效果,以获取满足创作需要的岩石。其二,了满足刻字创作形式和内容的需要,应对岩石的颜色、光泽、纹理,进行比较选择。其中,因镌刻技法的需要,应考虑岩石的硬度,颗粒的粗细,层理和解理状况等。其四,从作品的保存寿命考虑,要选择强度高,含酸碱不溶物质较多、质地细密的岩石,才具有较好的抗机械破碎、风化、水蚀、化学分解的能力。
摩崖刻石依就山崖、石壁之自然石面,或稍加凿平,刻以叙事、纪铭、纪事、诗文、经文等内容的文字。最早的摩崖刻字,是远古的岩画中具有象征文字的符号,如1979年在江苏连云港屏山马耳峰南麓发现的将军岩画,以农作物为主要内容,这是新石器时代的刻石。千百年来,各种摩崖刻石遍布全国各地,著名的泰山摩崖刻石就是一个典型例证。自秦以来秦山刻石有1500多处,是我国自然石刻的宝库。
历代著名摩崖刻石,为我们选择摩崖刻石提供了宝贵经验。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:一、摩崖石质必须坚韧,结构致密,具有较强的耐风化雨蚀和抗酸碱侵蚀能力,较高。如花岗岩、玄武岩、大理岩和硬度高的变质岩。松散的砂岩、页岩易风化,不宜作刻石材料。二、摩崖的环境条件多在风景名胜区内,便于观瞻和文化活动交流。岩基应特别坚实。基石凡在断层、溶洞、陷塌、滑坡、裂缝发育和火山、地震多发区,一般不选作摩崖刻石。三、岩石应具有较强的抗风化水蚀、机械损伤能力,刻石一般应在背风和较干燥的摩崖上,不宜在风口,含水层或山涧水流经的岩面。四、石面应平整、宽大,刻摩崖大字,需视野开阔。
碑、碣、墓志石料的选择。墓志是记载墓主姓名、籍贯、生平而放于墓中的刻石。这类刻石,挑选石材比摩崖刻石有更多的选择条件,可以在异地采名石。古人称优质石材为“贞石”、“顽石”。所谓“贞石”者,就是坚硬而不易碎裂,镌刻应手又耐风化。优良石材应具有三个条件,一是岩石的强度。它与岩石的成份、生成条件、结构、韧性、硬度有关,高强度的岩石,有良好的抗物理、化学破坏作用的能力,米博体育注册保证作品有较长的寿命。二是岩石的质地,它与岩石的纹理、颜色、光泽、结晶、颗粒粗细等属性有关,岩石的特性直接影响刻字作品的艺术审美效果。三是适宜工艺加工和雕刻。因此选石的一般要求是质地坚韧,颗粒细腻,结构紧密,色泽纯正,耐风化雨蚀者为佳石。
岩石颜色的选择。岩石的颜色是岩石对可见光中不同波长发生选择、吸收和反射后,在人眼中引起的感觉。岩石中各类矿特对各种波长的可见吸收程度的不同,导致岩石呈无色、白色、灰色和黑色等多种颜色。利用岩石颜色的特性,选择适宜某种刻字内容的优良石材,进行相应的工艺加工,可使作品的色彩与内容、形式相得益彰。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,丰富的色彩给作品带来更多的审美情趣,而石材颜色挑选不当。也将给作品带来不良影响,如斑烂的颜色会干扰刻字线条的视觉美,造成喧宾夺主。故碑刻石料,古人多选用纯正的冷色调石质,如青调则显得高雅庄严,纯真厚朴,与内容十分协调,这是从镌刻内容与审美角度挑选岩石的颜色,从石质耐久性考虑,杂色石料往往石质成份不纯,这是岩石在生成中,含有其他矿物成份形成的异化颗粒团块杂入所致,这种石材在风化作用时,异色颗粒团块或先剥落,或在周围出现裂痕,有的异化颗粒颗粒硬度高。凿刻时又常产生爆裂。
岩石的硬度的选择。硬度是岩石抵抗某种外来机械作用(台刻划、压入、研磨)的能力。常用的硬度标准是“摩氏硬度”,它是以10种矿物划定为10级标准:滑石、石膏、方解石、萤石、磷灰石、正长石、石英、黄玉、刚玉、金刚石,10种矿石依次从1度至10度排序。硬度与岩石的抗破损能力有关,一般情况下,岩石结构紧密,硬度高,其抗机械损伤和化学分解作用就强。硬度高的岩石,相应的韧性和挠性较差,凿刻时易破碎,开采加工难度大,不宜刻精细的书画作品。选石材要“坚”、“韧”两个因素兼顾,大约硬度在5度左右的岩石适宜镌刻。8度以上的岩石一般不选用。
1.自然形:根据原石的自然形成,稍加工艺处理,而不改变石材的主要原貌,其形不规整,但保留了岩石自然美的形态。自然形主要有摩崖刻石和碣石。
2.矩形:石料加工成不同厚度的板材,再截制成长方、正方形等,如碑、米博体育注册墓志、造像铭、石砖、界碑、墓门。
3.柱形:石料加工成方柱、圆柱。如石柱、柱础、石阙、经幢、桥柱、井栏等。
石刻艺术的造型,没有固定的程式,在继承前人艺术成果的基础上,根据岩石的形状、花纹、颜色、光泽以及其他物理特性,结合书面、工艺、装饰、雕塑等艺术风格,利用现代先进的加工技术,进行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,以平面造型与立体造型结合,单块面与组合面结合,不同颜色、不同岩石的拼粘结合,石材与其他材料结合,单层雕刻与多屋镌刻结合的方法,不断探索石刻造型设计的新途径,创造形式多样、新颖高妙的石刻作品,以适应新时代审美意识的要求。
开采荒料。岩石的大型开采关系到复杂的工程技术,这里仅从刻字艺术的需要谈开采的要求:首先要采深坑石料。同一类岩石,生成情况相同,储藏环境不同,则石质差别很大,暴露在地表的岩石,受阳光、温度、风雨、酸碱作用的影响,岩性产生变化,有的被水溶蚀,有的破碎,结构从致密变得疏松。深处的岩石硬质变化较少,如同采砚石需在“老坑”、“下岩的道理一样,开采石料也应弃表层而取深层。其二,优先岩石层位,同类岩石的各层质地下又有差异,可以通过岩石切片和化验检查优劣,如四川嘉陵江峡石,在5米左右产层中,有六个层面,其中二、三层石质较理想,其他层面质劣,当地人采石先去掉地表的岩石,凿洞至二三十米深处采石。其三,不用爆破性开采之石,这种破坏性开采的石料,受剧烈震动造成机械性裂痕,给作品带来隐患,甚至造成镌刻失败。人工或机器切割石料,也要精心开采,防止重击、碰伤。
毛料的加工。开采的方石切割成板材,需用带锯切割机或圆盘切割机剖面,层状结构的岩石,应尽可能沿层理面切割。人工剖板材较困难。常因解理面控制不好而失败,手工剖出的板材,要经过锉、铲两次加工,即先用“尖钻”和“平口锉”锉出平面初型,然后用铲刀铲出水平面。无论机器和人工开出的板材毛料,厚度要基本一致,不能在板材表面出现切割深沟,铲锉深坑,表面不平度不超过1毫米。
细加工石材。切割的岩石板材,表面凹凸一平,首先要在平面研磨机上用粗砂轮加工平面,然后用中粗砂轮细磨。手工研磨,先用粗砂轮(或粗砂石)加金钢砂和水研磨,平整后再用细砂轮加细金钢砂和水磨,达到厚薄均匀,表面平整。
精加工研磨和上光。用不同型号的细砂轮研磨3~4遍,然后用毛毡抛光,达到高精度的光泽;手工研磨用不同型号的水砂加金钢砂或细油石加水研磨以后,涂滑石粉于板面上,用较细的水砂纸磨光,最后用石蜡上光。
石材也可以不采用精加工,如西汉的《五凤刻石》、《天凤刻石》,东汉的《延光残碑》就是在毛地石面刻字,也具有粗犷朴拙的审美童趣。因此,工艺加工也可采用精糙与精细、毛地与光滑的对比办法。石材表面加工可以是多种形式,如平面、圆面、自然石形、弧面等。山东孔庙内的《玉虹楼帖》,刻石面不完全水平,在石材表面的中间部分微微向上凸起吴弧形,凸起的弧形面比水平面的棱角边抗机械损伤能力强,其弧度小,不影响视觉和摹拓效果,这是前人为保护石刻寿命,在石材加工工艺上的一次探索,实践证明这种处理办法是很有意义的。
“朱脱法”,是用朱砂色将墨迹复制于石的方法。复制之先应对书法作品认真审读,反复体会书法笔意和字势,正确认读书写文字和内容,仔细观察用笔的细微变化处,体会文字的精神,作者自书睚刻的墨稿,应认真校审书写内容和文字,若有笔误应当重新书写。审读后,将作品反铺于描图桌上(也可以自制毛玻璃拷贝箱),用朱砂色双钩填廓其背后,将朱色钩填面覆盖在加工好的石材上,固定纸的四周,再复盖一张薄白纸,和厚毛毡裹成一个小圆卷平擦,待展平后再用圆没的卵石顺次轻轻摩擦,使朱色脱于石上后,揭去原作,并逐字校对不清楚的笔画,细心钩真清晰。
“石蜡法”,此法在石刻之乡山东嘉祥县常用。当石材呈灰色,暗色、杂色时,勾摹的颜色往往不清楚,可用石蜡法解决。在研磨后的石材上刷一层黑色或涂一层薄黑漆,待干后,用白石蜡(河北用峰蜡)均匀地擦石面,再用电熨斗或电热风吹烫平石蜡,石材表面极薄又均匀的蜡层制好后,将书稿平铺在石面上,用铁笔精细双钩原迹,再用滑石粉撒在钩摹好的线条上,用软刷扫去涂粉,钩摹的点画就会清晰地呈现在石面上。在镌刻是地,要防止石悄划伤蜡面,碎屑应随时用软毛刷清扫,暂不刻处用纸遮盖保护。
名家墨迹需长期保存,不能将原稿在石上钩摹,要对原稿进行复制拷贝,透明的拷贝纸可以钩摹复制;先进的复印机技术,为复制墨稿提供了方便。但是,复印机受机器质量的影响,复印的精度大有不同,应选择不失真的复印机复制。上石之法必须准确体现原作的风神笔意,但应该承认经上石的作品,与原迹多少有差异,每一复制环节,应努力减少这种损失,如果仅会刻技的匠人,在摹勒这一关就会使原作面目全非。故当以能书能刻或自书自刻为上。宋人姜夔《续书谱临摹》指出:“双钩之法,须得墨晕不出字外,或廓填其内,或朱其背,正得肥瘦之本体却须能书者为之,发其笔意所也。”许多名碑、名帖,多请名家钩摹,或书丹,如歙县《余清斋帖》由董其昌题签,名书画家场名时双钩上石。书法修养的高低,关系到摹勒水平的优劣,宋黄伯恩在《东观余论》中说:“米襄阳摹逸少《平章帖》,笔趣翩翩,固自佳。”镌刻者具有能书能刻的修养,方能完美地体现原作的精神面貌,刻作才称和起上乘。
电动工具:电熨斗或电热吹风一人,条件允许者,可购置交流电动切石机一台,手提式抛光机、小型平面研磨机,手动电钻各一台。
石材种类繁多, 一般硬度较高,结构紧密,又有一定的碎性,要求石刻工具应具有良好的切削性能。优质刻刀必须既锋利,又有高硬度、高强度以及良好的韧性、耐磨性和红硬性。一般使用的钢材有:“碳素工具钢”含碳量0.7~1.3%,为铁炭合金,随含碳量的增加,其硬度和耐磨性逐渐增设,而韧性随之降低。要求韧性较好的工具可选“T9”、“T10”、“T11”碳素工具钢,适宜硬度在3度以下的岩石。
“高速钢”俗称锋钢、白锋钢或风钢。它是一种含有较高成分钨、铬、钒等元素的合金钢,耐磨性和耐热性较高,有一定的抗弯强度,可锻造和热处理,刃磨方便,刃口容易磨锋利,坚韧性好,能承受较大的冲击。高速钢常用有W18Cr4V(钨18铬14钒)和W9Cr4V2两种牌号,高速钢适宜刻摩氏硬度3~6度的岩石。
硬质合金材料,能耐高温,有良好的热硬性,切削性能和耐磨性较高,但韧性差,受震易碎,耐冲击性较锋钢差,但可能通过刃磨合理的切削角,来弥补这一缺陷。常用的硬质合金有“钨钴钛合金”和“钨钴合金”,刻石一般选用钨钴合金,市面上可选购YG6、YG8牌号的合金,这种合金坚韧性强,镌刻硬度高的岩石如花岗岩、刚玉等较适宜。
工具材料的硬度和韧性相互联系,又互相矛盾,材料硬度高,则韧性差,刻刀既要求高硬度,又要有良好的韧性,镌刻时刀刃才不致卷口、缺裂,一般的工具材料很难兼顾两者之优长。因此人们在实践中抗摸索出一些补救办法,如刻高硬度岩石,或刻大字,刃口角度增大到50~60度,以加或工具的强度,硬度低或刻小楷书,刃口必须锋利,其角度应小于50度,岩石硬度在5度以上选用高速钢和硬质合金,硬度在5度以下,选用碳素工具钢。碳素工具钢可能通过淬火处理,增加强度,提高切削性能。
石刻是在石材上塑造书法的立体线条,按线条的雕刻开头,其技法主要分为三种:阴刻法,点画陷入石材表面,其字为阴文,从拓片上看又为白文(即黑底白字)。阳刻法:线条凸出石材表面,其文为阳文,从拓片上看又为朱文(即白底黑字)。阴阳兼刻法:点画线条的内边沿从石材表面陷入,而中间部分凸起,似半浮雕,其字为半阴半阳,从拓片上看为朱白相兼,(即白边黑字)。历代石刻采用阴刻法居多,究其原因,一是石材的硬度较高,又有一定的碎性,为防止机械损伤,一般用阴刻法;其二,阴刻法是凿刻点画内的部分材料,而阳刻法是雕刻点画外的大部分材料表面,阳刻较阴刻的凿刻量大,为便于雕刻和表现书法笔意,故较多的用阴刻技法;其三,阴刻法有利于推拓,拓片字迹再现原书法字迹更为准确;其四,阳刻的书法线条较阴刻线条易剥蚀。大概因为这些原因,历代的阴刻的占石刻总数的90%左右。
刻字艺术首先应以书法创作为第一标准。书法艺术的高下,直接关系到刻字创作的成败,刻石者应具有一定的书艺水平。刻字的书法创作,应事先根据书写的文义内容、石材特性。雕刻效果确定“字法、笔法、章法”。清代书法家赵宦光的《印品序》说:“今之良工,字有字法,章有章法,刀有刀法,等之内典三条宝阶,人我共焉。”刘熙载的《艺概书概》称:“凡书,笔画要坚而浑,体势要奇而稳,章法要变而贯。”凡刻者必需能书,书艺是刻宇创作的重要条件,刻字艺术家应不断提高书法修养,坚持书法第一标准,书刻结合,这是刻字艺术发展的根本所在。
刻字是书法的再创作,作为独立的艺术,有其自身的本质特征。它与书法有相同点和不同点,毛笔书写的平面空间的宇,经过雕刻后,成为立体书法线条,它是通过物质材料,塑造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。这一显著特征告诉我们,刻宇需要有“不得书法,何以成图,不得字法,何以成书”的前提,同时还要有“不得刀法,又何以成刻字”的道理。因此,刻字技巧是塑造立体书法线条最主要的手段。书法家刻字,用刀技巧是一个关键问题,无刻字技巧,叫做会说不能做,苏轼称之为“有道无艺”。熟练的技巧是完成艺术构思的条件,是刻字创作者的基本素质,只要多实践,熟能生巧,掌握刻技并不难。
石刻遭受损害的原因很多,主要有两大类,一是自然机械性物理损害,如地震、雷击、火毁、风化、水蚀、撞击、震动、冰裂、曝晒以及人为的其他机械损伤;二是化学生物馒害,如酸、碱、盐对石材的化学作用,使岩石结构、成分发生变化,一些溶剂致使岩石原有成分溶蚀分解,破坏岩石的特性,现代工业造成大气层中的大量酸雨,对石刻危害最大,室外石刻在酸雨严重地区。各种保护办法也难奏效。石刻的保护应从材料的选择、加工造型、存放环境条件等各个环节,采取预防和保护的办法。
石刻材料在选择和造型加工中,采取一些积极的保护性措施,能有效地建立起作品自身的抗损害能力。石刻作品的抗损能力,直接与岩石材料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有关,石材的结构均匀,致密细腻,硬度高,强度好,化学成分稳定,不含或少含酸碱易溶物,岩石的解理性好,色泽纯正,无裂痕损伤,无冰纹色斑等则为优质石材,如岩浆类的花岗岩和优质的变质岩,都有较好的抗物理化学损害能力。岩石的材质疏松,硬度低,强度差,颗粒粗,结构不均匀,解理性不好,有色斑伤痕,都不可选作刻字材料,特别是沉积岩类的砂岩、页岩、含酸碱易溶物高的碳酸盐类的石灰岩,容易风化水蚀,不可选作刻字材料。四川盆地内由为沉积岩,不少碑刻选用了砂岩材料刻字,其剥蚀极为严重。
石刻的加工造型,对作品的保存有很重要的意义。我国北方地区风沙大,沿海地区潮湿,受飓风影响,石刻造型加工不得不考虑风的因素,设法减少风对刻石的破坏。古代碑刻中,外型成四方棱角,图纹线条或有透空的这类刻石,受风力和其他机械损伤最为严重。历代大量碑刻,在加工造型上考虑到风沙的破坏作用和机械物理损伤的可能性,常常将刻石凿刻为浑圆形状,磨凿去四方棱角,图纹、雕象少施或不施透雕技法,古人这种凿刻方法,不仅是审美要求,同时也起到了增强碑刻强度的效果。
石刻作品的预防性保护措施之一,是在刻石表面喷涂保护材料,增强石材抗风化、化学腐蚀的能力。实施防腐材料,要有科学的实验根据,严格的操作办法,涂料溶剂不带腐蚀性,浓度不宜太高,喷涂后不能改变原作的形状和色质,透明漆一般不具光泽,尽量少涂、薄涂,让保护材料逐渐渗透到材质内部。喷涂法不适用于所有岩石材料,松软的砂岩若涂施一层保护漆后,其表面结成壳层,由于透水性差,在温度变化,湿度大时,内部水分无法渗透蒸发,致使刻石表面剥落。喷涂法施用在高硬度、高强度的岩浆岩类的石材上,如花岗岩等,有较好的抗风化、抗酸碱腐蚀作用。民间的石蜡涂擦法,方法简便,无腐蚀破坏作用,有一定的防湿、防酸碱腐蚀作用,石蜡法适用于室内精巧作品。我国现代使用的涂料是:有机硅系列、丙稀酸类、无机化学涂料、复合涂料,使用这些涂料,应根据不同岩石的特征,反复验证后再慎重实施。
石刻作品的存放环境能为作品创造良好的外部保存条件。摩崖石刻除选择高硬度岩石外,要特别考虑基岩坚固稳定,基石应无垮塌、裂缝、断层,石面要干燥、背风向,远离酸碱污染环境,条件允许可建防晒、防雨、防风设施。碑刻最好建房廊、亭园、屋槽,名碑名刘可采用玻璃罩保护。对出现断裂或裂隙、剥落的刻石所采取的补救性保护措施要有科学性。有的文物单位采用金属支架或铁丝加固,虽然起到了暂时稳定石刻的作用,但是由于金属与石材直接磨擦,金属材料与石材的胀缩率不一致,在温差变化大时,会造成新的创伤,解决的办法是在金属与刻石之间垫上一层可缩性材料,如胶皮之类。石刻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,目前的一些保护办法还不够完善,有的尚处于实验性阶段,对于重要历史文物刻石、要谨慎而科学地施用保护措施。
石艺张认为门牌石刻字,不光展示的是单位公司企业的名称,所表现的即是单位企业的形象,又是表达企业文化的入口,刻好一幅门牌石刻字尤为重要,作为门牌石的书法刻字,所对应书法作品,应当尊重书法款式,整块石头石材就是我们的纸面,书法作品要留白,那么石头刻字也要上下左右留合适的空间,文字间距摆布,根据毛笔书写笔意,合理布置,这样做出来的石头刻字才不失书法文化之根本。